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电商交易。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这一数字已经高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总和。配送机器人因为其需求端——物流行业的庞大体量以及劳动密集的特点,尤其引资本关注,其研发竞争也尤为激烈。
2018年3月,优时科技闯入无人配送赛道,专注无人配送机器人的研发,其核心技术是将计算机视觉应用于短距离配送。该公司曾于2018年6月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今年7月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领投机构英诺天使基金投资总监马瑞认为,优时科技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驱动的成本壁垒”,把无人车从一台¥10万 - ¥30万的成本降低到了¥8,000人民币,能通过轻资本模式、快速建立起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同时,优时科技具备全栈自主研发能力,包括设计、底盘、机械结构、视觉传感等软硬件的研发。
今年4月,优时科技与韩国的一家大型外卖平台达成合作,目前累积无人配送车订单量300多台,2020年,预计突破1000台规模。
走进留创园洋创社区,一眼就能辨出优时科技创业团队所在位置,由其研发的优时无人配送车,以“圆润小巧”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优时无人配送车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50厘米,看似体积不大却可承载50公斤的货物,其底盘最高负载150公斤;该无人车配以6轮驱动,可上下8厘米高的台阶,及60度的斜坡;拥有自动回充能力,充电6小时,可续航10-12小时;时速约5-8公里/小时,与人快走时速度相当;可识别红绿灯、人、车等障碍物;此外,配置了360度防盗监控摄像头,具有高精定位和防盗警报功能。优时科技CEO林锫森表示,如果它在路上被强行抱走,会一直“喊救命”,并通知管理人员。
“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赛道对成本非常敏感。”林锫森表示,目前许多研发无人车的企业采用的激光雷达方案成本很高,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都不敢量产,对于我们这个以低成本无人车驾驶的初创公司而言,是一个机会。”
优时无人配送车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三维的轮廓特征算法提高室外强光和弱光环境的视觉稳定性和鲁棒性。林锫森表示,虽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无人配送的赛道上,已经累积了雄厚的技术壁垒,从底盘,到视觉感知传感器,到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技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优时无人配送车从月球车中汲取灵感,采用六轮驱动,并可在强摩擦力下实现原地360度旋转,无惧电梯门通常情况下的短暂等待时间。此外,爬楼梯时,车身始终保持稳定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为下一步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优时无人配送车前后各有一对双目摄像头,形成大广角环视。林锫森说:“目前,大多数无人车在进入未知环境时,需要事先把路线来回扫描几遍,构建一个高精度三维地图,再做人工标注。但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要做高精度地图构建、标注、更新和维护,耗时可能长达几个月。与之相比,通过稳定的地盘运行,加以视觉识别结合算法,可采集三维环境中的定位数据,再将其叠加在已有的二维地图上,几天即可投入运营。
据林锫森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掌握线条边缘轮廓算法技术的企业只有两家,另一家 Starship在美国硅谷。然而,优时科技已经在边缘轮廓算法有了新的技术突破,“实现环视大广角的实时运算,相比之前的3-5帧,优时科技目前突破了30-40帧的实时运算。
2017年末,林锫森带着这项全球领先的视觉算法回国,迅速找准了赛道,组建了一支12人的团队,获得融资,并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看似梦幻般的开局,林锫森其实已经沉淀了5年的相关经验。从大学时期就在计算机视觉上的探索和沉淀,到后来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创业经验。若是没有之前的技术和运营铺垫,很难在这个领域这么快速狂奔。
“我认为创始人的前几年创业都是在一种学习阶段,除了学习技术,市场,运营以外,其它各方面都很考究一个创始人的学习能力,比如执行力,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 2013年,林锫森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曾在硅谷创业,在“最后一公里”食物生鲜配送领域有3年运营经验。2017年末,林锫森结合积累的运营经验和技术的沉淀,回国往无人配送方向发展。
林锫森认为,创业就像剥洋葱一样,需要一层一层剥开风险。第一层的风险是技术风险,也就是技术可行性。这个时候,通常由创始核心技术人员快速做出一个能排除技术风险的原型机来初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技术验证可行后,接下去就是要剥开第二层的产品转化风险,这是很考验一个团队的执行力的, 也就是新技术能否变成一个市场愿意接受并可以盈利的产品转化。这也绝非易事,所以通常这个时候,团队会需要一笔种子轮资金帮助团队推动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有了一个产品后,还需要知道产品能否能够通过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快速占领市场。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团队的市场和推广能力,也绝非易事,所以这个时候团队还会需要新的一轮天使轮资金去验证市场。
一层一层地剥开风险,一直到公司能快速地覆盖市场,大规模地盈利。早期初创公司的资源资金有限,创始人需要一双雪亮的眼睛,弹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以乱开炮。只有团队比竞争对手更专注,才有机会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 然而,具体要怎么做?林锫森说,“看数据, 和同行领域沾边的数据都要看,只有数据量足够大,做出的商业抉择才是最具代表市场的现象,然后通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在一个本就杂音很重的竞争环境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
比如说,“无人车配送的本质是替代一些距离较短,路径较简单的人工配送成本。从数据上看现象,你会发现同行用激光雷达方案的无人配送车,普遍都没起量。因为数据指出的本质原因是成本10万 – 30万一台对最后一公里配送本身就对成本很敏感的领域来说,是一笔算不过来的账,然而优时科技通过视觉技术替换掉了激光雷达,把成本降到¥8,000人民币元以内,就能有效地解决核心痛点。” 林锫森表示,有了这个技术驱动的成本优势做为市场需求的支撑,再选择切入国内的外卖配送刚需市场,优时科技有望能成为这个赛道的领头羊。
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无人配送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生长土壤,中国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叫‘小区’, 是国外没有这种大环境优势,封闭半封闭的环境,更便于无人车新生科技的规模投放。第二点是中国的移动支付的大生态,同样也是只有中国独有。无人车在移动支付的大生态下,能撑起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自动驾驶的移动零售无人车。第三点是中国的硬件生产能力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是世界其它地方所不能超越的生产优势。”
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优时科技团队一开始手工打造了一台木头原型机。但,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款木质原型机在计算机视觉取代激光雷达的技术验证后,让优时科技在成立不到2个月后便获得由北京即联即用领投,汇丰投融、平阳复辉、和北京金种子跟投的数百万种子轮融资。之后团队快速地进入产品化和商业化落地,很快和康师傅在五棵松落地测试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自动驾驶的零售无人车,效果出奇的好,平均一小时就完成了40笔销售,平均一年一台无人车能产出¥5万营收。” 基于新赛道带来的新的创新,优时科技很快又获得了英诺天使领投和驰星创投跟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林锫森表示,虽然目前优时科技已经步入正轨,但并不会在驾驶座上“沉睡”,除了在技术上的不断升级迭代,还会迅速占有市场,以规模效应迅速抢占先机,建立壁垒和优势。